【記者 周志杰/ 高雄報導】高雄市都蘭同鄉會於今日在旗津盛大舉辦第二屆海祭,理事長楊迦淇率領會友齊聚海岸,以傳統祈福儀式敬海祈安。這項活動不僅延續原住民族對自然的敬畏,也加深社群凝聚力。透過儀式、文化解說與世代交流,都蘭族人的根與魂,於城市中再度綻放。


《海祭儀式,弘揚族人對大海的敬意》
都蘭同鄉會理事長楊迦淇指出,海祭是都蘭族重要的傳統文化儀式,是族人與海洋之間深厚情感的象徵。活動一開始,由族中頭目沈宏光主持傳統祈福儀式,參與者面對大海,向海神祈願風平浪靜、族人安康。這樣的儀式,正如高雄市原住民族委員會所指出的,歲時祭典是族人向自然與祖靈致敬的重要方式。 隨後,由耆老余保珠登台,向現場族人與市民詳談海祭的歷史與文化意涵。她解說,海祭雖與豐年祭不同,但同樣是反映族人對大海的尊重,以及海洋對生活的重大影響。透過她的講述,年輕一代與城市居民更能理解這項傳統儀式背後蘊含的世代傳承與精神價值。
活動現場氣氛莊嚴而又溫馨。族人身着傳統服飾,歌聲與鼓聲迴盪於海邊;年輕人與長者共同參與,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更是一場文化教育。都蘭同鄉會成員表示,他們希望透過海祭,讓在城市定居的族人仍能保有與家鄉的連結,也在高雄這座都市中活化部落文化。


《傳承與凝聚,社群力量的原民教育平台》
高雄原住民族雖散居但緊密連結。都蘭同鄉會多年來致力於促進都市原住民族的文化交流與團結。根據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局資料,目前高雄原住民祭典頻繁舉辦,是族人維繫文化、凝聚認同的重要平台。
都蘭海祭不僅是儀式,更是一堂活的文化課程。余保珠耆老在講解中提到,海祭是祖先與海洋間對話的橋梁;而年輕族人在參與過程中,不僅學習傳統儀式,也反思與自然的關係。這樣的互動,有助部落文化在都會中延續。此外,都蘭同鄉會也將海祭視為教育契機。楊迦淇理事長表示,他們希望拓展年輕人的參與,包括未來結合藝術表演、展覽或文化工作坊等形式。透過儀式與文化活動並進,可以在都市中創造更多原住民族被看見的空間,也讓非族人更理解並尊重族群文化。
當前,許多都市原漢家庭對原住民族文化缺乏深入認識。都蘭同鄉會指出,海祭與其他祭典正是加強文化認同、促進跨族群對話的關鍵。對他們來說,保存不是封存,而是活化、共享;凝聚不是封閉,而是開放、包容。

都蘭同鄉會第二屆海祭在高雄旗津精彩上演,它不僅是傳統祭儀的再現,更是原住民族在城市中展現文化力量的象徵。透過祈福儀式、耆老講解與青年參與,都蘭族人將對海洋的感恩之情深植心中,也透過文化交流,強化社群凝聚力。海祭不只是祭典,而是都蘭族原民文化的一部分,是族人與自然、與家鄉、與彼此之間的深刻連結。隨著這樣的儀式逐年舉辦,都蘭同鄉會正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讓傳統在城市中延續,讓文化在現代中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