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文煥/深度報導】
詹博丞現為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博士班學生,今年以堅毅不拔的精神再次獲得總統教育獎肯定。他自幼罹患罕見疾病「點狀軟骨錯生症」,導致視力和聽力持續退化,國中時又因一場意外造成下肢行動不便。然而,家庭的鼓勵與支持以及學校資源教室的協助,一直是他走過難關的重要力量;面對重重挑戰,詹博丞從未向逆境低頭,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寬廣人生舞台。
出生不久,詹博丞便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疾病「點狀軟骨錯生症」,該症狀導致他自小骨骼發育異常,進而壓迫視神經與聽神經,使得視力與聽力不斷惡化。幼年時期的他曾接受脊椎手術矯正肢體問題,但視障與聽障的情況卻因病情而愈發嚴重,到高中階段時雙眼已完全失明,聽力也幾近全失。雪上加霜的是,國中時的一次意外事故使他的膝蓋嚴重受傷,從此行動需要輔具協助。但在父母的細心照料與不離不棄的鼓勵下,詹博丞沒有被命運擊倒。他的父母始終堅信教育的重要,透過安置特殊教育資源班、尋求專業復健治療等方式,全力支持兒子的求學之路。詹博丞坦言,父母和師長在背後默默的支撐與鼓勵,正是他能堅持向前的最大動力。他說:「如果沒有父母、資源教室老師一路的扶持,就沒有今天的我。」在溫暖家庭環境的滋潤下,詹博丞從小培養出堅韌樂觀的性格,為他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懷抱著對學習的熱情,詹博丞從未讓身體障礙阻礙他追求知識的腳步。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在高中階段繼續展現對理科的濃厚興趣。考慮到自身視力不便,他本可選擇相對容易的文科或其他領域,但他毅然決定選讀自然組,勇於挑戰理科課程。他回憶當初的抉擇時表示,正是因為遵從了內心對科學的熱愛,而非因視障而退縮改選別的科系,才有了今日的成果。高中老師們在課堂上對他的特別照顧與引導,也讓他能和一般學生一樣汲取知識,順利通過大學考試。
高中畢業時,詹博丞立志報考資訊工程相關科系。一開始有人擔心他的視障與重聽可能無法適應繁重的程式設計課業,但他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因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當年未開設身障特招名額,詹博丞毅然放棄了較為輕鬆的身障專案招生,選擇和一般考生一同競逐入學門票。他在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中考出了71級分的亮眼成績(滿級分為75級分),數學、自然兩科甚至拿下滿分,最終以一般生身份高分錄取成大資工系,展現出超越障礙的卓越學業表現。踏入成功大學後,他持續迎接挑戰,在陌生的校園環境裡摸索前行。由於全盲且重聽,他充分利用筆電搭配點字觸摸螢幕與螢幕報讀軟體上課、自學,也不時借助同儕的協助彌補感官上的不足。大學期間,他在求知之餘更加積極投入各類資訊專題研究,為個人能力增值。隨後,他考取成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班,並於2024年順利取得碩士學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碩士論文主題為「雙步驟使用者驗證之基於密碼智慧卡身份驗證協議」,這雖然屬於資訊安全領域,但研究過程鍛鍊了他的邏輯思維與軟體開發能力。自2024年起,詹博丞更上一層樓,進入國立臺南大學攻讀博士,專研數位學習與輔助科技的結合應用。一路走來,從臺南一中到成大,再到臺南大學,詹博丞始終憑藉對理想的執著與對興趣的熱愛,在學業道路上克服萬難、堅定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詹博丞強調自己當初選擇自然理工科系的決定對人生有重大影響。如果當時因視障而退縮轉念,他可能無緣接觸資訊工程,更無從談起後續在科技助盲上的成就。他慶幸地說:「我很慶幸當初沒有屈服於障礙而走向別的科系,否則也不會有今天;堅持自己真正的興趣,真的很重要。」這段話道出了他求學路上的心聲——忠於熱忱、無懼障礙,才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康莊大道。
詹博丞在逆境奮鬥、力爭上游的故事,早在高中時期就受到肯定。2007年,年僅17歲的他因「在逆境中堅持向學、表現卓越」而獲得總統教育獎(高中組)的殊榮。這項由總統親自頒發的獎項旨在表彰品德優良、積極進取並能夠作為學生楷模的青年學生,而詹博丞無疑是當年度的耀眼明星之一。時任臺南一中校方和媒體紛紛報導了這位全盲重聽卻考取名校的學生,在鏡頭前的他羞澀而堅定,成為許多同齡人學習的榜樣。
闊別十八年後,詹博丞再次站上總統教育獎的頒獎台。2025年,教育部公告了第60屆總統教育獎的獲獎名單,全國共有60位來自大專院校、高中職及國中小的學生獲獎,他們皆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逆境奮發的事蹟脫穎而出。詹博丞作為國立臺南大學的代表獲選,特別令人矚目的是,他曾在2007年得獎,如今再度獲此殊榮,是極少數兩度榮獲總統教育獎的學生之一。媒體在報導中盛讚他「克服先天視覺與聽覺雙重障礙,憑藉毅力開創平等學習的願景」,稱他為「視聽雙障的數位學習科技開拓者」。總統教育獎評審委員亦高度評價詹博丞的事蹟,認為他不僅在學術上表現優異,更重要的是展現了熱愛生命、不屈不撓的精神,足以作為全國學生的楷模。《人間福報》等媒體在專題報導中描述他「未被挫折打倒」,強調他多年來在資訊助盲領域的耕耘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整體而言,媒體與社會輿論將詹博丞的成功視為特殊教育與科技結合的一段佳話,認為他的故事展現了「身障並非人生絆腳石,只要懷抱夢想依然能綻放光芒」的動人範例。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詹博丞謙虛地將榮譽歸功於背後支持他的團隊與師長們。他特別感謝臺南大學的推薦,以及大學時代多位恩師為他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更感激父母親和歷年來資源教室老師的默默付出。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再次獲獎,是因為近年來在視障輔助科技方面做出了一些貢獻,而這些成果「對視障者的幫助,尤其更多地反映在視障生的教育中」。詹博丞強調,當初投入研發這些專案完全是出於自身需求與興趣,並非為了得獎或尋求贊助。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專案後來做出了成績、獲得各界肯定,這段過程令他感到欣喜且有成就感。
身為資訊工程專才,又深知視障者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詹博丞把自己的專業所學應用在視覺障礙輔助科技的開發上。他大學時期即參與多項軟體研發專案,為視障人士帶來福音。其中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是「Touching Melody點字樂譜轉換軟體」。這是一套將傳統樂譜自動轉換為點字樂譜的工具,能讓看不見五線譜的視障者透過點字「看見」音符。詹博丞在成大就讀期間,在盧文祥教授、蘇文鈺教授及產業導師黃敬群先生指導下共同開發了這套軟體。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他們的作品在當年度全國大專校院開放軟體競賽中榮獲「社會關懷獎」,評審認為該軟體富有創意又極具公益價值。這項成果不僅讓詹博丞初嚐研發獲獎的喜悅,更啟發他領悟到科技可以成為縮短資訊無障礙鴻溝的橋樑。
隨後,詹博丞將目光投向中文輸入法的改良上。在資訊時代中,視障者因無法以視覺辨識鍵盤與螢幕,往往需要特殊的輸入法與輔助裝置來進行文字輸入。詹博丞參與了知名開源中文輸入工具「新酷音輸入法」的核心開發工作,著重於提升視障使用者的輸入體驗。他的團隊在2012年與2013年連續兩年於全國大專院校軟體創作達人營中榮獲特優團隊獎,足見這項專案的創新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詹博丞在開發新酷音的過程中,加入了點字輸入模式的概念:也就是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六個按鍵組合模擬點字六點輸入,直接輸入中文。這衍生出了「點字酷音輸入法」,成為 PIME 平臺上一款專為視障者設計的輸入法模組。據介紹,點字酷音輸入法由PCMan、郭亦倫與詹博丞共同開發,目前主要由詹博丞維護更新。安裝該模組後,使用者可以透過鍵盤上 F D S J K L 六鍵來輸入點字(對應點字的1-6點),讓熟悉點字的視障者能以最直覺的方式打出中文或英文字詞,大幅提升打字效率和正確率。
除了在輸入法本體上的改良,詹博丞也開發了輔助視障者輸入的周邊軟體工具。NVDA 是視障者常用的免費螢幕報讀軟體,而詹博丞針對 NVDA 開發了一款附加元件「BrlIMEHelper 點字輸入法助手」。這個外掛程式能讓使用者透過標準鍵盤或帶有六點按鍵的觸覺點字顯示器,模擬點字機來直接輸入點字,並將點字即時轉換成注音符號以組合成中文字。換言之,有了這個工具,視障學生只需熟悉點字排列,就能在電腦上輕鬆地輸入中英文,不再侷限於傳統拼音輸入法。點字輸入法助手自推出以來深受視障族群歡迎,不少師生反映該工具降低了點字教學與學習的門檻。例如視障者在上資訊課時,以往可能需要老師逐一教導鍵盤位置,但借由點字輸入法,他們可以沿用自身早已習慣的點字系統來與電腦互動,有效提升了學習的自主性。詹博丞在相關論壇上持續維護這款軟體,根據用戶反饋進行優化,展現出高度的社群參與精神。
透過上述幾個重要專案,詹博丞為視障者的數位學習帶來了實質助益。他將許多原本抽象的想法化為可行的應用,例如讓看不見的人「聽見」圖表、透過振動回饋感知數學圖形等,也都有所嘗試。特別是在點字輸入這一領域,他所做的努力填補了國內長久以來在中文點字輸入軟體上的空白。由於臺灣視障學生普遍從小學便學習點字,該輸入法的推廣為他們日後進入主流學校學習打開方便之門。不少特殊教育教師表示,詹博丞開發的軟體降低了視障學生融入資訊課堂的門檻,讓視障與明眼學生可以更站在同一起跑線學習電腦技能。可以說,詹博丞的研發成果正逐步改變視障教育的現場:從音樂、語文到一般學科,他以科技為盲人重建了一套溝通與學習的工具箱,產生的影響深遠而廣泛。
延續著過去的成果與經驗,詹博丞在博士階段將研究焦點鎖定於「數位學習科技下感官障礙學生的可近性問題」。隨著教育形式日益數位化,他意識到對於視覺或聽覺受限的學生而言,數位學習環境中潛藏著許多障礙與挑戰。如果教學者缺乏對感官限制的理解、或數位學習平臺缺少相應輔助技術的支援,即便科技工具再精良,也無法真正讓特殊學生受惠。他舉例說明,如今的電子教材、線上課程平台五花八門,但大多數並未考慮視障或聽障使用者的需求,例如圖片缺少替代文字、影片沒有字幕或口述影像、操作介面不支援螢幕閱讀軟體等等。這些問題都可能讓身障學生在數位學習中處處碰壁。為此,詹博丞希望透過自身的親身經歷結合專業所學,研發出真正符合特殊學生需求的數位學習工具。他的理念是:科技輔具的設計不能閉門造車,而應站在使用者角度,才能實踐「科技無障礙」的教育願景。
目前,詹博丞在臺南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專注於開發多重感官障礙學生適用的學習輔助軟硬體。他特別關注那些同時具有視覺與聽覺障礙(即視聽雙障)的學生,因為這類學生在傳統特殊教育中屬於難度最高的族群,現有的教材和工具相對匱乏。在導師的支持下,詹博丞嘗試將人工智慧、物聯網感測等前沿科技引入輔助裝置,例如研製智慧點字教具、聲光並茂的觸覺教材,甚至結合腦波儀探討無需視力聽力也能接收資訊的突破性方法。他相信,透過持續不懈的探索與實驗,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克服視聽障礙的學習方案。
談及未來計畫,詹博丞流露出滿懷的熱忱。他表示自己會持續進行那些利己利人的專案,同時不斷尋求新的靈感來開發更多輔助科技。「我喜歡並且享受這種無心插柳的過程」,他微笑著說道,「未來在數位學習科技領域的老師們帶領下,我希望能在視障,尤其視聽多重障礙學生的學習困難方面,摸索出更多利用科技的解決方案。」為了這個目標,他計畫在博士畢業後成立一個專門的輔助科技研發團隊,匯集程式設計、特教、工業設計等不同背景的人才,共同打造全方位無障礙學習環境。他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將研發成果推廣到社會上更多角落,例如與點字圖書館、特殊教育學校合作,讓自己的發明切實應用到有需要的人身上。
國立臺南大學方面亦對詹博丞寄予厚望。該校表示將持續提供他充足的學習資源與研究支持,期盼這位勇敢的年輕人在學有所成後,能為更多視障者開啟全新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實踐科技無障礙的教育願景。特殊教育中心t林慶仁主任讚許地說道,詹博丞自國中時期便一路見證了他的努力與成長,而他多年來在視障教育領域的持續耕耘與創新表現,已多次獲得產學兩界的肯定,是科技結合特殊教育的模範典範。林教授相信,詹博丞不僅是在替自己圓夢,更替千千萬萬和他有相似處境的孩子鋪路。他的存在與努力本身,就如同一道光,照亮了視障學生的數位學習未來。
展望未來,詹博丞的故事仍在續寫。作為一名視聽雙重障礙者,他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障礙並非終點,而是另一條起跑線。只要勇於追夢、善用科技,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天地裡發光發熱。從逆境中站起的詹博丞,用堅定與創新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也為我們詮釋了教育的真諦——讓每一顆渴望知識的心靈,都有平等綻放的機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詹博丞帶領他的團隊,為視障乃至更多身心障礙者的學習與生活,書寫出更精彩的篇章。正如總統教育獎所表彰的那樣,他的精神將持續激勵人心,足為表率。我們期待這位科技與教育的跨域先行者,未來能夠取得更豐碩的成果,將光明與希望帶給更多黑暗中的角落。